WFU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有血有肉的田野考察 -《尋路中國》讀後感


我所成長的世代,剛好是在戒嚴前後的交界年代,幼時的教材和電視報導,敘述的中國,是個被共匪竊據的地方、黑暗大陸。接著的六四事件,我們隨著電視廣播強力放送、一同哼著“歷史的傷口”,但隨之而來的兩岸探親開放,產業西進大陸,幾十年的過程中,劇烈翻轉的中國,同是有著漢族文化下,很多事反而是看不清的。在眾多對中國分析的書籍中,我最喜愛的,卻是作者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尋路中國》是他在2001年的《江城》和2006年的《甲骨文》後的第三本書。 《江城》講述了他作為美國志願者組織“和平隊”(Peace Corps)成員在“江城”兩年的英語支教經歷。《甲骨文》則是對中國歷史及現狀的多層次調查。到了《尋路中國》,作者以如公路電影般的步調,逐步的走過許多農村和城鎮,和地圖本上那細微的紅線,在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其實最常接觸的是一般的工農大眾。 一開始,會因為他是美國人而覺得特別,但是不用多久,就接納了他而且不會把他當外人,反而比較通情達理而且願意告訴他真正的事實。


這本書,是依據作者在七~八年當中觀察中國的西北、塞北村莊,北京郊區的農家及溫州郊區小工廠的變化,以三段真實而又帶著深刻情感、看似幽默卻事實上只是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性以最真實的筆觸陳述寫出來,隨著時光流轉和地點的轉換,寫得既活潑而不似流水帳,要說他寫出中國嗎?倒也不是,他只是把當時的時空用他的筆寫活了並構建在他的文字裡,讓我們能深刻的從裡面看到那店變動的歷史,對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其實從文字間,也如同鏡子般,可以看到同為華人文化的我們有著的一些類似的習氣和優缺點。

城牆

圖一、作者手繪的長城旅程圖。 資料來源:專書附圖

這章節敘述的是他從北京城拿到駕照開始,接下來的旅途就沿著這個主題開展下去。冒著違法的危險(簽約明訂不得開出北京城外),開出城沿著長城走去。為什麼要試著違法?因為”在中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製度的擦邊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後原諒比事前許可要簡單得多。”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看在同是接受漢人教育的我眼中,卻是心理另有一番滋味。
旅途中很重要的地圖,他所依循的是一本北京司機建議的《中國汽車司機地圖冊》,地圖出自於一個上班時間永遠有著員工在打乒乓球的國營企業,有趣的是,他也看出了這一點“整個地圖冊把中國劃分成一百五十八個小方格,其中包括了一張台灣的公路圖--因為政治的原因,大陸出版的任何地圖都會把它包括進去,儘管不會有“中國地圖”的用戶開車去台北。”
這段探險旅途當然是驚險的,不只因為地圖的不確定,也因為路上的交通,“人們很愛超車,山路也好,彎道也好,隧道也好,照超不誤,”何偉寫道,“如果一中國人被另一中國人超車了,被超的那一位一定馬上回超,好像比賽一樣。”除了人們開車行為危險,政府部門對於這樣的混亂,亦有貢獻,紅綠燈不時出毛病、左轉道有時也劃在路的最右側。警察呢?除了最後發現他是記者並迫使他狼狽結束旅程的警察外,高速公路上維持交通的,則是在十字路口上的玻璃纖維交警塑像,這些“稻草人”的任務就是確保交通安全穩定。

圖二、玻璃纖維交警塑像 資料來源:Amazone本書英文版封面

作者雖然是外國人,不用考筆試,卻巧妙著利用著駕照考試的筆試題目與現實生活間的矛盾緊密結合。文章中每每出現的題目穿插總令人捧腹,笑完了,眼角卻也引出些淚水,例如:“352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停車向你問路,你應該:A) 不告訴對方。B) 耐心細緻地予以回答。C) 給他指一條錯誤的道路。”還有,”根據我的判斷,這是駕駛員考試題中唯一一道三個選項都正確的試題:77題超越其他車輛時,駕駛員應該:A) 從左側超車。B) 從右側超車。C) 兩側均可,視情況而定。”
至於主角長城呢? 在作者實際的隨著大大小小甚至消失的路徑一路探訪,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1923年,《國家地理雜誌》宣稱,人在月球上可以用肉眼看見地球上的長城。“而事實上,卻有些被敲下蓋房子,有些埋沒於沙塵中,1923年沒人從月球上看得見長城,而且現在仍然看不見。
長城遺址代表著過去,牆磚或許依稀仍在,但鎮上年輕人早已沿著新鋪築的公路,前往南方尋找機會,過去長城想擋下的,是草原上奔馳的胡人,草原,隨著沙漠化逝去,留下的只有無謂的反覆、到主動提出建議、再到公開的謊言,荒蕪的山坡上佈滿了各種各樣的標語口號。過去騎馬奔馳的胡人,除了錯落於其中的村莊還多少有與胡相關,也淪落到喝得醉醺醺在醉裡找尋失落的自己。植樹的政策即使推行,在官員貪汙和表面工夫的作法下,反而用錯誤的政策掏空所剩無幾的地下水,沙漠真成為沙漠,旅程結束在時間停止的和蒼古城。

鄉村

圖三、作者手繪,在北京以北的鄉村地圖
旅途來到北京附近的村莊,作者避開了繁華的都市,延續著前一段故事的脈絡,之前是馳騁在高原的道路上,而現在,則是尋找能駐足客居的地點,就在去探訪北京北郊邊緣、位於天華洞的美麗城牆時,闖入了一個離群索居的小村落-三岔。
在這裡展現了作者個性隨和的一面,入鄉隨俗,連喪禮和掃墓也一同和村民參與,一同喝酒、吃飯、甚至細膩的觀察了中國的香菸文化、雖然他並不抽菸,雖然不會對觀察的對象發表自身的見解,卻是心中已有十分具體的看法。
圖四、書中主角,魏子淇和他的妻子
資料來源: 網路搜尋有關三岔村,在圖有其表部落格中附圖http://www.tuyouqibiao.com/posts/20111205224106.html
在這段故事中,作者幾乎是和他的代理房東一同度過了好幾年,在這階段中,從原本眼見如長城邊的村落般衰頹的鄉村,到適逢國家經濟發展,在北京附近的這個偏僻小鄉村,隨著汽車政策的推行,在2002年的那個夏天,政府鋪平了到村莊的道路,那年北京居民購買了超過二十五萬輛的車,三岔,從本來的消亡,就像魏子淇的兒子魏嘉,從一場可能奪去生命的大病中活轉過來,本來平均年收入二百五十美元,隨著這浪潮,開了農家餐廳,養了原來不存在的瑞士鱒魚當作農村的漁產,到2006年那年,魏家的收入超過八千美元。
除了收入,何偉也仔細了觀察了魏家家庭的變化,太太從一開始認命嫁入這個誠懇老實的先生,到後來遇上了建設年,家裡的經濟好轉了,待在這快速的轉換中,女性的角色在這裡形成一種衝突,過去的傳統婦女身分在這時,反而退縮了,而以著挫折感和消極挑釁的方式回應,她冀求著宗教的引導,從法輪功開始,遇到打壓,很自然地放棄,又轉而回頭到古老的農村信仰,最後採信佛教。如作者所敘述的” "這個國家最大的騷動不在於其內政,而在於個人。許多人在尋求著什麼,他們渴求某種信仰上或哲學上的真相,他們希望與別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他們無法將以往的經驗用於現在遇到的挑戰。(p348)"
在這個章節裡,在鄉村中政治的力量以及共產黨的組織控制也寫得相當細膩,從魏子淇的傻子大哥去政府辦公室的衝撞,也利用魏家的土地合同,揭露出從清朝到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間土地政策的變化,接著,把共產黨在地方權力的分配寫得絲絲入扣。一開始,魏子淇先生因為算命先生警告要避免涉足政治而未入黨,可是,隨著收入的增加、以及體認到權力決定了利益的分配,他在2004年加入,代表了村裡最年輕的黨員及第一位成功的創業者,這和舊勢力間就引起了有趣的交互作用,共產黨的開會禮品及伴手、國小教育裡蘊藏的彼此批評和少年先鋒隊組織、以及到末尾的黨支部書記選舉,漢族習慣性的回扣吃喝文化、宗教控制的手段和利益間的衝突透過一些細微的描寫,讓我們彷彿置身其中。
另外,有一小段,描寫魏嘉這小孩因ITP(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而接受當地醫療系統照護時,作者第一次在書中積極的介入孩子看診和最後醫療決策的過程,雖然打破了原來的超然,可是也在書裡多了份人味,和魏家間的關係也透過這段過程更加的緊密,在這段文字的描寫中,也讓我們對於中國當時的醫療水準有些了解。

工廠

圖五、作者手繪的浙江南部地區
第一段的旅程是沿著歷史的遺跡穿越垂死村落的長城,最後的這段旅程,是從溫州市租的汽車開始,習慣了北方鄉村的春天播種、秋天收割、以及冬天休息的日子,他來到了一個一直快速變動的南方,隨著2005年的五萬公里高速公路計畫,作者順著其中一條金麗溫高速公路開始了他的里程。隨著公路的興起,耕地消失,山丘剷平,一個城市一個城市興起,沿途探訪了一個一個已經完成的低技術工業區,看著一個個鄉鎮從原來的農作物改變成一個個裝配線的工廠,最後到達麗水市,一個新設工業區原本生產柑橘的城市,他遇見一家正在興建的胸罩調節扣工廠。一個溫州商人、自認為猶太人是歐洲的溫州人而自豪於敏銳商業能力的生意人剛剛準備轉型一搏下所開設的,機器的來源呢?是從台商來中國福建設廠帶來的歐洲機器,一整台用土法煉鋼一部部透過一位傳奇工人劉宏偉先生靠著記憶繪出藍圖拷貝生產出來的。到了麗水的這家工廠,已經是近第二十代的後代,為什麼要做這個?沒有甚麼特別的市場研究,工廠的老闆們,過去苦苦追趕生產技術,從塑膠管、到自行車鈴的鋼製零件到胸罩鋼圈,一路攢著微薄利潤,最後抓住一個可能發財機會的技術、挖角到一個工人、也湊錢買到新機器,就開始招募起了工人準備營運。
招募工人的過程很有趣,你可以看到那一代樂觀的中國勞工,從鄉村湧出來,為的不是符合勞基法的工時,而是拼命攢錢,甚至為了能工作謊報身分、姓名和家庭狀況,彼此也互不信任,一名有技術的工人可能隨時會假稱原因離開,有夢想的年輕人會為了工作把錢留在身邊而離開家庭,誰都不知道線下賺錢或虧錢的光景何時會開始何時會結束,只有眼前才是真實。

圖六、胸罩調節扣,代表著這家新工廠的希望
圖片來源:網路示意圖 http://www.1st-product.com/products/118/Bra-Adjuster-59258.html
在這過程中,何偉看著廠主從一個新興工業區空蕩蕩的廠房,規劃隔間成製出100多萬個調節釦的工廠,跟隨著來自安徽陶家一家人,如何由一個未成年而強勢的女孩,順利取得工作,把一家人帶來,靠著學習轉成技術工,最後又把家人留在麗水,隨著老闆在飄移到下一個更便宜的地方;移動,定居努力,失敗則移動尋找新路,成功也要繼續移動,為了更好的路。

結論

這三段看似沒有關聯,整個貫穿全文就是變,描述著他當時看到的中國,就像一部高速疾駛的車,所有人都是車上乘客;過去繁華的北方隨著土壤沙漠化,年輕人紛紛離開,遺留下來的,見證著官僚體系利用外來資源做最後的掙扎和榨取剩餘的最後一滴水分,腦筋靈活的,就像禿鷹般、利用著葬禮和中國人相信的風水學做死人的生意。移居到北京城,作者沒有待在大都市見證這城市的繁華,延續著上個故事的長城,他來到了周圍的衛星鄉村,循著美麗城牆而來到三岔,一個人口原本不到一百五十人的小村莊,與一個原本貧困的農業家庭一同生活,看著小孩長大,陪伴著他們度過可能失去小孩的疾病危機,見證著男主人利用整個時勢的變化,北京城裡的人有了錢、國家推動汽車政策、城市生活的觸手伸進山谷,於是這家庭有了錢,男主人入了黨,眼看著似乎就要成為權貴,又在權力的競逐上摔了一跤,女主人在一旁想跨入,卻又被中國的男尊女卑觀念所抑制住,家人間的衝突與拉扯,寫得非常細膩,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而真實的再現這些人物。而這其中,因為周遭的變化太快,讓他們應接不暇,一直有種“空洞感”。
最後他到了中國的東南方,這裡看的是未來,描述著一連串農村和自然環境的摧毀,伴隨著製造業的開展。這裡不似北方的歷史繫絆,延續著駕車的旅途,他循著全新的金麗溫高速公路,探訪著從一個胸罩工廠,小到一位工人他們樂觀進取,汲汲營營奪走現有可以掌握的一切。
作者透過他獨特的視角,在書裡描述了多個人物,在他筆下,每個角色的喜怒哀樂彷彿歷歷在目,主線故事之外又有多個小故事穿插。 而在各個故事穿插間,鉅細靡遺,巨觀如“蒙古征服”這段歷史、長城是否為防禦而修建的爭論,細微至在中國住院的情形,和如何買二手車,是怎樣的情形到小女孩和老闆爭論工資的碎嘴交鋒等等,不一而足。雖然字句中感慨著農村正被迅速摧毀,並為此感到可惜,美景和人物聚落不再,但他也從旁看到這些在農村奮鬥或走出的人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掙扎。 “他們有一種創造自我的天賦,”他寫到,“比起狄更斯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透過作者的筆,他捕捉到的,是一段他在中國變動過程的時光,就像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一般,他以他獨到的眼光去解析著這段時間他所遇到的這些人們,雖然不見得是全貌,可是更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