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羅胖講宋朝法治體制



對照起這幾天因為某位女童被虐殺後社會興起的殺戮之氣,這輯羅輯思維講了幾件事很有意思。

過去對宋朝沒甚麼感覺,總覺得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就沒甚麼會記在腦袋的東西,其實不然,宋朝有段歷史是中國難得的安定和盛世,君權和臣權相當穩固的時候。這依據的是甚麼呢? 是祖宗之法和臣子的努力。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台北庶民區小吃巡禮~歸綏街口『清粥小菜』


吃東西有點龜毛,總覺得人生在世,每過一天就少一天,還為了一個飄渺的遠大理想少吃頓好飯有點對不住自己,所以吃東西總是飄忽不定,想試試不同的菜式,自助餐菜色大概是最不愛的,總覺得這種大鍋大灶的,炒起來不地道,湯汁混雜味道不俐落。

這天騎車經過歸綏街和重慶北路交叉口,一道溫暖的黃光透出街口,沒留神還很容易忽略它,裡面倒是很多當地人在排隊等著買,摸摸肚皮,也餓了,來瞧瞧有什麼好吃,大概看了一下,很經典的便當菜,炒青菜、炸豬皮什錦、豆干、煎魚、肉類......林林總總,老闆大力吆喝用著飛舞般的手勢幫你把菜色盛成一個個小盤,很是趣味。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登革熱~一個逐漸生根於台灣的疾病

這幾年登革熱個案在台灣逐漸上揚,在民眾一直都沒建立起除去孳生源重要性的觀念下,生根於台灣大概已經是得面對的現實,看看上圖,你其實可以發現,大部分個案是無症狀的,因此,在流行區域,有些個案是可能經由血品傳染的,而大部分病人,也是不需要特別照護即可痊癒。危險的,只是那少而又少、卻可能是乾隆花瓶等級的個案-登革重症。

延平北路小炒攤

延平北路,日據時代稱作『太平町』,是當年本島人市街,在日據時代獨有著保留著台灣文化的街道,這幾年蕭條荒廢了不少。不過是我每天踱步上下班必經之地。我喜歡每天依據時間的餘裕決定今天要繞過那些街道。

後站的舊街區有個特色,大家都早早打烊,頗有古風,要吃飯,就得到遙遠的延三夜市去,要不,會開比較晚的,就屬這家,開在延平北路一段67號的這家小炒攤了。為什麼稱它小炒攤?小是無疑,寄居在房子一隅,桌子零散擺在騎樓下,說他是熱炒、是小吃攤都不對,以炒菜為主,不算小吃,熱炒菜色又不多,遂名之小炒攤。

有血有肉的田野考察 -《尋路中國》讀後感


我所成長的世代,剛好是在戒嚴前後的交界年代,幼時的教材和電視報導,敘述的中國,是個被共匪竊據的地方、黑暗大陸。接著的六四事件,我們隨著電視廣播強力放送、一同哼著“歷史的傷口”,但隨之而來的兩岸探親開放,產業西進大陸,幾十年的過程中,劇烈翻轉的中國,同是有著漢族文化下,很多事反而是看不清的。在眾多對中國分析的書籍中,我最喜愛的,卻是作者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尋路中國》是他在2001年的《江城》和2006年的《甲骨文》後的第三本書。 《江城》講述了他作為美國志願者組織“和平隊”(Peace Corps)成員在“江城”兩年的英語支教經歷。《甲骨文》則是對中國歷史及現狀的多層次調查。到了《尋路中國》,作者以如公路電影般的步調,逐步的走過許多農村和城鎮,和地圖本上那細微的紅線,在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其實最常接觸的是一般的工農大眾。 一開始,會因為他是美國人而覺得特別,但是不用多久,就接納了他而且不會把他當外人,反而比較通情達理而且願意告訴他真正的事實。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找回自己的名字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2. 白龍本名叫「賑早見琥珀主」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
“蜘蛛深愛著螞蟻,表達愛意時卻遭到拒絕,蜘蛛大吼:為什麼?這一切都是為什麼?螞蟻膽怯地說:我媽說了,成天在網上呆著的都是不是好人。”

那麼,跟著網路的足跡來到新思惟上課,上的還是“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是怎麼一回事?是黑幫聚會嗎?不是,其實是利用網路的功能幫我們找回自己的名字。從習慣於當一個在組織裡的螺絲釘,跳脫而從自身找出自己的價值。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網站緣起~什麼是約斯特嗨?

網站這名稱怎麼來的?

奧地利共和國Austria

他的德文名稱是Österreich,念法呢?就是”約斯特嗨“